查看原文
其他

故宫珍宝“过马路”,与国博强强联手!近400件文物,共同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!

朵朵编辑部 耳朵里的博物馆 2023-04-21
点击上方卡片,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

你好呀,我是朵朵~

再坚持2天就能休息了!国家博物馆在节前开了两个大展,我已经跟你分享过一口气看完2000年中国绘画史的「盛世修典」(📱点击获取攻略),今天送上第二份新展攻略,周末约起来吧!
 
📣对啦,「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」(📱点击获取攻略)延期到10月30日,别错过哦!
 
今日看展
👇
和合共生——故宫•国博藏文物联展
🕗2022年9月28日 - 2023年1月3日
📍国家博物馆南3、南4展厅
🎫免费,需在公众号“国家博物馆”提前预约
 
简单说就是,故宫文物“过马路”,在国博展出啦!😂
 
两座非常重量级的博物馆第一次强强联合,用近400件文物,向我们展示“”主题的中国灿烂文化。
 
展览分为四个单元:
1️⃣天地同和:古人对的天地崇拜,对自然规律的思考,被自然引发的情感共鸣;
 2️⃣万邦协和:中华文明向外开枝散叶,与其他优秀文明的交流、吸收、融合; 3️⃣宜民安和:民间生活百态,中华文明对多民族文化的兼容; 4️⃣乐在人和:回望古代社会的和谐景象。
每个单元又分出上、下两个小主题,共同诠释对应的大主题。
 
或许看文字,对我们来说有些抽象。其实不论是“和”文化,还是“合”理念,整个展览,都是借用文物在展示宇宙、天下、社会、道德这四个概念。
 
《周易注疏》载庄氏云:“天地絪缊,和合二气,共生万物。”

天地合和,生之大经,于是有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”的宇宙之和;

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的天下之和;“养之以德则民合”的社会之和;

“与人和者,谓之人乐”的道德之和。

“和”“和”与共,“和”“合”相生,汇聚成九万里神州惠风和畅,五千年文明礼乐和平。
 
 
朵朵为你梳理出3个展览亮点🔎,帮助你看展时更好的理解。
 
①“和”文化的综合展示
 
“和”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,舞台上用“活字印刷术”展示了各种版本的“和”字,代表了我们“和为贵”的理念。
 
 
“和”与“合”贯穿了中华历史的时空。万事万物中包含着“阴阳调和”,生活上希望和睦、和谐,也希望做一个和善的人。而这个展览,就是对“和”文化的综合展示。
 
通过文物不仅折射出古人对“和”理解的精神世界,还呈现了由“和”引起的艺术创作、生活百态、文化融合。
 
综合了历史学、考古学、艺术学、社会学和现代传播学等理论知识,从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,向我们立体展示中华文明在起源、发展的过程中的灿烂。
 
 
②年代跨度大
 
展览用了2个展厅,不大,却精。文物的年代从远古到明清,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都有呈现。
 
我们在展览中可以看到,在漫长的历史中,“和”是怎样不断的发生变化,它们都在说“和”,但合起来才是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“和文化”。
 
比如古代人们祭祀用的礼器。一进展厅就看到的这件超萌的红山文化的玉坐人像,表现了远古时巫师与天地沟通时的样子,是远古先民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体现。
 
玉坐人像-红山文化
 
还有这件玉璧,它和玉琮都是古代祭祀天地时重要的礼仪用器。
 
玉璧-新石器时代至夏时期齐家文化
 
到西周时,青铜器成为了重要的礼器。
 
 
❓小思考❓
在《公羊传》中记载:“礼祭天子九鼎”,你知道展厅中“七鼎”的形制是谁用的吗?
我们不仅在展览中看到“历史”,更看到的是“和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,是怎样的形态,以及远古就有的概念,对后来有着怎样的影响。
 
比如这套清代的青玉十二生肖
 
“十二生肖”是原始社会星宿说、动物崇拜、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智慧结晶,以及中原地区干支纪年法与少数民族动物崇拜融合的结果。
 
青玉十二辰-清代
 
③文物种类繁多
 
除了概念文化上的丰富,文物种类也能让人们大饱眼福。
 
玉器、陶器、青铜器、金器、瓷器、绘画、书法、雕塑、珠宝……不仅视觉上玲琅满目,有很多平时我们也难得一见。
 
 
个人建议,第四单元的这排展柜,是拍照明星区域,可以早去先拍,因为真的太好看了!不然很可能排队拍照。
 
 
上两张@柳叶氘拍的细节,流光溢彩,梦幻星河
 

搅玻璃洒金星葫芦式鼻烟壶-清
图:柳叶氘
 
这件巨大的紫禁城宫殿建筑全景模型,现场看非常震撼。旁边的互动屏上,展示出故宫里与“和”有关的建筑门、殿、宫、轩有将近20处,对着模型看看能不能逐一找出来吧!
 
 
这件被放大了的封泥,其实在展厅中很小很小,但它的主人却大有来头。
 
正面有阳文四字“博望□造”,正是在西汉时期,出使西域,受封为博望侯的张骞
 
但张骞墓曾经多次被盗掘,所幸这块封泥没有遗失。还能证明张骞身份的,还有墓室中的“博望侯张公骞墓”隶书碑,以及光绪五年“汉博望侯墓碑记”“张氏后裔碑”。
 
封泥-西汉
 
展览中的书画作品,在平时更加难得一见。
 
比如这幅唐代的《伏羲女娲图》,表达了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。
 
《伏羲女娲图》轴-唐
 
离近细看,几乎无损的保存让我差点以为是复制品。
 
 
明代的《桃源图》记录了人们对于“桃花源”的理想。
 
《桃花源图》-明
 
仇英的《职贡图》描绘了边疆民族进京朝贡的场景。
 
仇英绘职贡图卷-明
 
这组隋、唐的陶俑,注意看她们手中的乐器,琵琶、箜篌、排箫、手鼓……这些乐器不仅有中原本土的,也有从西域来的,生动展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。
 
 
关于“和”的主题,展厅里还有太多的细节,与其说我们来看一个“和”主题展览,不如说我们在各种年代、多种类型的文物中都能发现“和”的概念,它和过去的历史,现在的我们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。

部分资料与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

推荐阅读


关注公众号
和娃去博物馆,不懂找我~
回复见面礼获取博物馆攻略 / 主题纪录片
我今天的快乐次数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